IMG_0002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好棒的文章! 看完後自問~ 我是個正常人嗎?

用自己的想法來分辨? 是不是正常人?

用他人的想法來判斷? 是不是正常人?

在意他人眼光想法的你~正常嗎?

 

 

王文華/你正常嗎?

美國有個電視節目叫「美國人,你正常嗎?」。

參賽者回答問題,如「有沒有偷看過另一半的email?」、

「是否曾在淋浴間上廁所?」、「會不會讓寵物上床?」。

參賽者的答案跟民調結果和現場「陪審團」意見相比對,最後宣判他是否正常。

看這節目,我立刻聯想到:「台灣人,你正常嗎?」

「正常」,在我們文化中非常重要。學校裡,循規蹈矩的同學,

總是受到老師的喜愛。

「勤樸誠正」、「養天地正氣」、「正誠勤儉」、

「仁智誠正」這些詞的共同點是什麼?

沒錯,它們都強調「正」字,而且都是大學校訓。

校訓中的「正」,意思是正直、正義、正道…等,都是正常的價值觀。

「王老師,為什麼我們被教導的東西,跟我們看到的社會,有這麼大的差異?」

當他們這樣問我,我也答不出來。

而「他們」不只是大學生,小學生也開始質疑這社會的虛偽。

學生的迷惑,開始工作後更強了。

企業中,「正常」的同事,升遷比較順遂。

每家公司都強調「創新」,但接受「異常」想法的老闆很少。

主席總是鼓勵大家發言,但不「中聽」的意見立刻會被打槍。

我當老闆時也是這樣。

「絕對尊重同事的意見」,但前提是他們的意見必須跟我一樣。

這算哪門子尊重?這樣的公司怎麼創新?

為什麼我有這樣的矛盾?

因為人性依戀「正常」、「穩定」、「秩序」、

「規範」,這是「安全感」的來源。

但同時我們又知道「多元」、「改變」、「創新」、「破壞」是進步的動力。

 

兩種相反的力量,拉扯出很多虛偽。

我們都想「舒適地」跨出「舒適區」,但哪有這麼好的事情?

要突圍,必須有堅強信念、配套措施。

比如說有一位老闆的信念是「快速行動、打破傳統」,

配套措施是定期舉辦「駭客馬拉松」。

他允許同仁輪流拋下正職,關進會議室,

靠披薩、「紅牛」、睡袋、搖滾樂維生,

日以繼夜地開發跟本業無關的新軟體。

這種不正常的活動,造就了公司七成以上的創新。

這家公司叫臉書。

有一個人,放棄了公職,靠借貸和贊助,

做沒人做過的空拍紀錄片。

最後耗資九千萬、飛行四百小時,完成一部電影。

這是齊柏林的「看見台灣」。

他們都曾被視為「不正常」,如今卻是「正常人」效法的對象。

在「美國人,你正常嗎?」中,

大部分看似正常的參賽者最後都發現自己的生活習慣都「不正常」。

我猜在台灣也一樣。

拋開大義凜然的言詞和冠冕堂皇的外表,

誰在私底下,沒有癡狂或卑微的一面?

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努力去維持正常的假象?

誰來界定正常?今日的正常或不正常,明天呢?

成熟的人和社會,能擁抱多元、容忍異己、

不刻意搞怪,但真的搞怪時都能創造新價值。

也許台灣的希望,就在於釋放、接納,甚至刻意創造,一些「不正常」。

(作者是作家、「夢想學校」創辦人)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迷蹤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